——Abstract:
由Keli Studio、K&P上海事務所策展、主辦的“歌川廣重《東海道五拾三次》繪卷珍藏版 / 中國大陸首公開-鑒賞發佈茶會”,於2019年3月24日在上海進行。
展覽茶會現場,柯力老師做了精彩的浮世繪藝術鑒賞專題演講,現根據錄音整理、分享給大家。由於信息量、文字圖片篇幅原因,將分章節連載。
(1)歌川廣重 (1797-1858),原名安藤廣重,出生江戶(今東京)低級武士家庭,十五歲時拜入歌川豐廣門下習畫。1832年憑藉《東海道五拾三次》一躍成為人氣畫師。廣重所描繪的自然風景,總是和人有著密切的關係,並富於詩一般的魅力。
(2)築地市場,是位於東京都中央區築地的公營批發市場,亦是日本最大的魚市場,面積約為23萬平方米。1923年(大正12年)關東大地震,原日本橋“魚河岸”市場遭到摧毀,搬遷至築地。
(3)日本橋,位於東京中央區,東京站附近。1911年(明治44年)改建為花崗岩雙拱石橋。自德川江戶時代(1604年)日本橋即成為江戶五街道(東海道、中山道、日光道、甲州道、奧州道)的基點。現設有“日本國道路元標”的青銅標示物,是日本所有道路的基點。目前的日本橋已是第19代,被列為日本重要國家文化財產。
(4)關原合戰,是日本慶長五年九月(1600年10月)發生於美濃關原地區的一場德川家康“東軍” 與石田三成“西軍”的戰役,雙方動員兵力均超過十萬。此役,家康妙用計謀迅速取勝,奠定了德川幕府二百七十年統治的基礎,被稱為“決定天下的戰爭”。
(5)明曆大火,發生於明曆三年(1657)3月2日,由本妙寺法事失火引起。持續兩天的大火燒毀了江戶城三分之二的區域,燒死近三分之一人口,共造成107,000人死亡。
——Tips 1:
歌川廣重《東海道五拾三次繪卷》7'30''VCR精彩視頻短片,手機掃碼可直接觀看。
掃碼添加微信客服……\r\n
01 / 東海道與五十三次
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(1)的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這部系列繪卷,可以稱得上浮世繪藝術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。在我們一起分享、鑒賞這件近二百年前的這件傑作之前,首先有兩個關鍵字,得給大家解讀一下:“東海道”什麼意思?“五十三次”又是什麼意思?
“東海道”,就是古代日本從江戶,也就是今天的東京,一路往西,到達京都的一條古“驛道”。其實叫它“驛道”並不夠準確。在古代日本,它的那種道路不僅僅是中國古代“驛道”的概念,因為不光是信使驛卒,而是大名隊列,商隊行旅,平民的旅遊、寺廟的參拜等等,所有的人們,熙熙攘攘地,都走到這條大路上。所以,在日文漢字中,他們用的這個詞不叫“驛道”,而叫作“街道”或“道”。因此,確切來講,它就是“東海街道”,這樣的一條人們步行徒步、騎馬乘轎,人流量蠻大的街道、大道。
那麼,這條街道為什麼叫“東海道”?大家可以在地圖上很清晰看到,日本本州靠近太平洋沿岸的海邊,基本上全程就是在海邊行進的。
其次,這個“東”字也有意思,也值得給大家解讀一下。我們都知道,江戶是幕府所在地,而朝廷、天皇是在京都。那麼以京都為首都、為中心,它自然應該是“東”。雖然起點在東、終點在西,卻絕不能說成“西海道”。這裡面,有幕府將軍與天皇朝廷之間,那種微妙的禮儀和尊卑、主從關係,必須要有講究的。
在這裡,費神特地給大家搜索了一段電視小視頻,大概不到兩分鐘。很生動,也很童趣,因為它是為孩子們做的。我們可以來看看它是怎麼講述“東海道”……(播放視頻)
……大家可以看到,東海道的起點,就在江戶(東京)的日本橋。而終點,即是京都(京師)的三條大橋。這是專門給孩子們講述歌川廣重與東海道的兒童幼教片子,做得非常的生動,讓廣重筆下、畫中的人物,一個個都動起來、活起來了……。這個抬著的轎子裡的,就是廣重本人。
剛分享的這個小片子,是一個兒童幼教節目,那麼從孩子們開始,就都知道歌川廣重和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。所以,今天我們分享的這個繪卷,在日本是屬於家喻戶曉、婦孺皆知的一部藝術作品。
“五十三次”,又是個什麼概念呢?在整個這條街道,近五百公里的全程之中,有“五十三宿”。“宿”是什麼呢?住宿的意思,就相當於是一處驛站,可以讓旅人們住宿下來的一個點,村莊、集鎮或城市。那麼“五十三次”,大家可以看得到地圖上,譬如“神奈川宿、藤澤宿、桑名宿”等等名字。一路之上,全程有五十三站可停留、住宿。五十三站,那麼再加上起點“江戶日本橋”和終點的“京都三條大橋”,整個的繪卷,一共的作品數量,也就是廣重一共創作了55幅畫。
給大家準備的小禮品和資料裡,有一份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繪卷的作品目錄,大家可以看看。每一幅作品的名稱中,都包括了地名以及畫面所描繪的場景、主題。譬如第一幅的《日本橋-朝之景》:日本橋,這是地名;後面的“朝之景”,則是這幅畫面所描繪、創作的場景與主題。那麼同理,譬如第50幅《土山-村之雨》,土山(滋賀縣甲賀市土山町)是地名,而“村之雨”,則是畫面的場景與主題。很有系列感和規律。
那麼,就從東海道的起點,第一幅作品,江戶(東京)的“日本橋”,開始我們的鑒賞分享。
為什麼這幅畫叫做《朝之景》呢?大家可以從畫面上看得到,一大早,太陽剛剛升起的清晨,一行大名隊列踏上橋頭正出發,啟程上路。廣重創作的畫面裡,其實每幅作品的信息量都是非常巨大的。大家可以留意一下,隊列身後遠景中這個搭建的高大木架。一會在後面,我會給大家揭秘,專門講到遠景中這個木架又是怎麼一回事。
我們都知道東京的築地市場(2),非常有名。其實整個江戶時期,最大的魚市原本就在日本橋“魚河岸”。所以你可以看到,前景橋頭這裡有一幫魚販。因為賣魚是很辛苦的,都是起的最早的。
好,我們再往後看看圖片,今天的日本橋(3)是怎麼樣一個狀況?
這是我在去年,2018年底,特地去了一趟日本橋,現場拍的實景照片。大家會明顯看到有一個變化,當年是一座木橋,現在已經完全變成一座石橋。這是為什麼呢?江戶時期的地震和火災,這座木橋不斷被燒毀、重建。現在我們看到這座石橋,是明治、大正年間,大致相當於中國歷史的辛亥前後,建築的西洋風格的一座石拱橋。
在歷史上,日本橋是頗有一些重要的歷史地位的。大家在圖片中可以看得到,它是“日本國重要文化財”。其次,有興趣的話,大家可以去現場看看它橋上的明治大正年間,高大的青銅雕塑。比如說在西洋,這裡應該蹲的是座獅子,它卻是一尊麒麟。這個就是很“東西合璧、和洋混雜”的、明治大正的建築與雕塑設計風格。
日本橋,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識意義,它是整個全日本道路的原點。全日本道路的起點里程的計算是從這裡開始的。這就相當於天安門廣場在中國道路的“道路原點”的地位是一樣。
此外,還有一個蠻有趣的細節,今天分享這個講座PDF課件裡,後面我們會看到蠻多的,對日本橋的不同人的繪畫和創作。這也多少可以看出日本橋的重要性和地位。
廣重筆下的這座木頭的日本橋,其實大家還是有機會可以看得到。只是它已經不在這個現場了,在什麼地方呢?在博物館。
這是在江戶東京博物館拍的一張照片。博物館的大廳裡,就有這座日本橋,一比一的復原了半座大橋。大家可以從圖中,比較一下橋下的行人、坐著的人,看得出它原始的體量大小與比例。這一比一的木造大橋復原,還是蠻壯觀。
東京另外還有一個地方,你也可以看得到這座日本橋。在坐的去過東京的應該不少吧,飛過羽田空港沒?其實就在羽田空港,你們也可以看得到一座日本橋。所以說,大家以後有機會路過羽田空港,不妨稍微停留一會兒,上一層樓,就有一座頗為原汁原味的一座日本橋。它完全用檜木建造,所有的做工,全部結構,做工用材,都跟當年是完全一致的復原。
日本人做事非常精細,大家看看這張特意拍的復原看板,連它的復原尺寸、比例說明,全部都詳盡標示出來:……老的日本橋,全長是51米,現在的復原是25.5米,成比例地縮小為二分之一。橋的寬度,原寬是7.9米,復原縮小為寬4米。
再看看圖中的橋面與行人實景,大家可以看看,想像一下,原本的橋面其實應該再放大一倍。所以你們應該都能猜想出來,當年,在200年前,日本橋它原本的這個體量、以及商賈往來、熙熙攘攘,江戶時代的繁華與繁盛。
這就是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的起點,江戶、東京的日本橋。
好,我們再分享一下它的終點。終點是哪呢?京都,三條大橋。同樣,京都的三條大橋現在肯定也不可能還是木結構了,已經演變成一座水泥混凝土的大橋了。這就是今天的京都三條大橋實景。橋下面那條河流,就是京都著名的鴨川。
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,在日本出版的研究它的書籍非常多,不同的角度,從藝術、繪畫的角度,從旅行的角度等等,方方面面。一會講座結束之後,還可以再跟大家分享一些東海道五十三次的衍生品,也非常有意思。
跳一個話題。今天很榮幸,來了一位很難得的嘉賓,多年老友,圍棋大師,芮乃偉九段。乃偉姐的網名,就叫“風中的旅人”,這也是她和她先生江鑄久九段一起出過的一本書的書名。那麼巧了,廣重的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,就緣起于他跟隨將軍使節進京的一次旅行。而整個繪卷,整個作品,就是跟一條道路、旅行,以及旅人們密切相關的一個藝術作品。
我在這些書籍中,挑選兩個地方給大家看看。日本人做的書非常非常地詳盡,比如這第10幅《箱根-湖水圖》,地圖上就一一有標注,箱根關所在哪兒,廣重是站在哪個位置畫的這個場景等等。這是我當年帶孩子去箱根時拍的照片。箱根,群山之中有富士五湖之一的“蘆之湖”,可以站在湖邊,看到遠遠的富士山。再看看廣中筆下的箱根,描繪的就是群山、蘆之湖,一行隊列旅行在山水之間的這樣一個場景。如我前面所說,“箱根”,前面一個詞是地名,後面一個就是它的主題,“湖水圖”。
再挑一個地點來看看。我們給大家發的請柬,包括今天展覽鑒賞茶會的海報設計,都用到了這幅有富士山的一個畫面,這個地方就叫“原”——第14幅《原-朝之富士》。具體的地點在哪呢?今天的所在地:靜岡縣沼津市原。這個火車站的名字現在就叫“JR原”站。
我們再來看看幾個地點,因為將廣重在江戶幕末、1832年所描繪的旅途場景、風光風物,與190年後今天的實地實景,對照對比著看,會非常的有趣、有意思。比如說這幅,第17幅的《由井-薩垂嶺》,在靜岡縣,同樣地點、同樣的角度,圖中的海灣、海邊的道路,遠處的富士山,今天的實景與廣中的畫筆描繪,幾乎一樣的景致。只是道路已變成高速公路。還有這幅,第21幅《鞠子-名物茶店》,更有意思,快二百年前的這間老茶店,現在還在開門營業,還是當年的茅草屋頂。一百九十年的時光過去,一切都還在。
再看看終點這幅。剛才那張京都的照片,橋不是很清晰,這張照片清楚一些。近兩百年前,廣重筆下的三條大橋,和今天的京都三條大橋。
為什麼叫三條呢?京都這古城,整個城市規劃是仿造洛陽、長安而來,一條、二條大街,三條大街。有些類似你們今天去北京,比如東四十條、西四北三條等等地名。所以京都的大街很有趣,很有數字感,由北往南,一條二條三條四條,你挨個數就好。最繁華的,是四條大街,四條河原、祇園四條。
歌川廣重,這位浮世繪大師,他在整個浮世繪的大師當中,是以風景畫而著名的,浮世繪“風景畫巨匠”。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也是他的成名之作。而另外兩位大師,一會我們也會講到,大家的座位身後,就有幾幅他們的作品展出。一位是喜多川歌麿,“美人繪大師”。而另一位,則是“浮世繪天才”,才華橫溢的天才級人物,葛飾北齋。
那麼保永堂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初版於1832年,這部畫卷,就是對日本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條道路,190年前的風景風光,道路旅程與景致、旅人,最整體、最系列、最群像的描繪與記錄。
對這個畫卷的解讀,有幾個重要的歷史背景、常識,需要稍微要花點時間給大家講一下。有沒有人聽說過這三個詞:“參勤交代、町人文化”與“庶民參拜”?
東海道這條道路,五十三次這部畫卷的創作,以及它們在日本歷史上的地位,跟“參勤交代”這個詞有很大的關係。1600年“關原合戰”(4),德川幕府建立之後,形成了一個政治制度叫做“參勤交代”。
什麼意思呢?因為日本全國有幾十、上百個小藩主,那麼每個藩主你不能一年到頭只待在自己的領地上面,每年當中有半年,或者每三年當中有一年半,你必須住到江戶城來。每個藩主在江戶城,還必須有個宅邸,輪到你回領地去,但老婆孩子則需要留在宅子家裡。對的,它的目的第一個就是變相的人質,為了政權與統治的穩定。
其次,這個制度也讓這些大小的藩主、大名們,有一定機會參與政務,所謂“參勤”,一是參覲、參見將軍,二則是參與國家的勤務與政務。不是說呆在江戶你就閑著吃乾飯,而是安排、參與到國家層面的政務工作中。不能只顧自己的藩國領地,老是耕耘你自己那一畝三分地。它是為了讓這些大名也有一定的機會參與國家的一些政事。
這個狀況,這個制度,因為政治原因、歷史原因就會導致一個被增強、放大了的交通旅行流量。所有的大名、藩主,每隔一兩年、兩三年就得列隊去趟江戶,“大名行列”,還一路往返。由此而帶動的整個交通也好、運輸也好,包括商業上、貿易上的流通、文化上的交融傳播,其歷史影響是非常巨大的。
—— 參勤交代 / 大名行列圖
其次,則是“町人文化”與“庶民參拜”。所謂“町人”,就是非武士階層的城市居民,商人、商販、工匠、藝人等等。東海道這條熙熙攘攘的大路上,行走的不光是大名佇列,還有大量的商人、商販等等商旅行列,頻繁地、不斷的往來。
應該來講,在世界各國的歷史上,日本人,普通平民百姓的出遊、旅行是比較早,也比較發達的。德川幕府統治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,帶來了江戶時代中後期,庶民階層出行、旅行、旅遊的熱潮。而一路上的驛站、“宿”,也帶來了路途的方便。普通老百姓你可以帶上乾糧,約上同伴,去參拜伊勢神宮、參拜寺廟,遊覽拜訪名山,去溫泉旅行等等,參與到各種旅行、旅遊活動當中。
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的一幅幅畫面,每一處場景裡,都可以很生動地看到那個時代,各色人等的生活、旅行和歷史。這一點,我們可以繼續往下分享,看到更多。
—— 東海道五十三次(局部) / 行商與庶民參拜
02 / 廣重160周年:風、雨、雪、夜
在這一章節,來給大家講一下歌川廣重這個人物,這位浮世繪大師。去年的2018年,正好是廣重辭世160周年。所以在東京,去年連續有好幾個浮世繪美術大展,就是跟廣重160年的紀念有關的。
為什麼這個章節的標題裡,會有“風、雨、雪、夜”這幾個字呢?是因為廣重這位風景畫大師,他筆下所描繪的風景之中,是有他自己非常獨特的一些創造和追求的。他是位畫家,浮世繪大師,但似乎更是位詩人,細膩敏感的詩人。我今天專門帶了一本書,大家可以看看傳閱一下,平凡社的《太陽別冊》,日本非常有名的專業畫刊。去年出版的專輯就是《廣重決定版-沒後160年紀念》專冊,這本畫刊開篇的第一篇文章,就是《雨雪夜,名作十選》。
這也就是廣重在繪畫成就上,非常獨特的一點,他要描繪“風”。大家或許知道,對繪畫來講,“風、雨、雪、夜”還有“月亮、月光”等等這些東西,對繪畫手段、技法而言,尤其在二百年前的那個年代,其實是很有一定難度與挑戰的。
來看看這幅畫面,“風”,第44幅的《四日市-三重川》。剛才講到在東海道這路上走的不光是大名藩主的隊伍,還有各色的小商小販,這就是一個非常生動的場景:戴著斗笠的小商販,帽子斗笠被大風吹掉了,回身拼命在追他的斗笠。前面橋上的同伴,披著蓑衣在行進。剛才跟大家講過,每一幅畫都有兩個名字,一個是地名,第二個是描繪的場景。這幅《四日市-三重川》,所描繪的場景就是這條河流,三重川。這個地方就在今天的三重縣,名古屋的西邊。順便說,三重縣縣名的由來,也來自這條河。
留意一下這個地名“四日市”。這個地名,跟今天我們為這次鑒賞茶會特別準備的一個茶器有關。
我們再往下看,第二個,如何描繪“雨”景。用版畫、用傳統的水墨,或者東方古代的繪畫技法來描繪雨景,其實是蠻難的。這幅《莊野-白雨》(第46幅),所描繪的就是遇見下大雨卻還在路上行進的人們,有挑擔的,有頂著雨傘,有披著蓑衣,冒雨前進的人們。陰沉的大風、暴雨,連竹林都在風雨中飄搖。
再有描繪“雪”景,這個地方在龜山(第47幅《龜山-雪晴》),名古屋到琵琶湖的大津之間。大雪過後,雪過天晴,陽光出來了,非常晴朗的一片原野,被白雪所覆蓋。一行佇列在雪坡的道路上前進,遠處有一座城池的角落。“東海道五十三次”是1837年創作。再看看廣重的另外一幅作品《木曾路之山川》(1857),時隔了20多年,仍然是描繪的雪景。這是幅三連屏的浮世繪畫面,所描繪的雪景場面更宏大一些,
再來看看他所描繪的“夜”景。比如說這幅《沼津-黃昏圖》(第13幅),行走的是什麼人呢?是游方藝人。這個人的後背背著一個面具,能看出這是賣藝的,也就是小劇團。已經走到晚上黃昏,月亮已經升起來,他們還走在路上。
還是跳過20年,再看看廣重的另一幅夜景,《武藏金澤八景-武陽月》(1857)。這個“金澤”不是加賀北陸的古城金澤(石川縣),“武藏金澤”就在關東,神奈川縣橫須賀的旁邊。這也是一幅三連屏,場景更大的海灣、夜晚、月出的景色。
廣重這位繪畫大師,他筆下描繪的不僅僅是一般意義的風景記錄與再現,他的風景畫當中,有著“風雨雪夜”等等自然氣候、天氣天象,以及不同的人物,不同的風土人情。因此他的作品中、描繪中信息量非常巨大。研究歌川廣重的專家,可以從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專業上,可以把二百年前的江戶時代,非常生動、精准地進行一個還原。
時隔20多年之後,廣重又創作了一套傳世名作,《名所江戶百景》((1856-1858),也就是江戶(東京)的一百個著名景點與景觀。一直畫到他去世,最終完成的分為“春夏秋冬”四部,差不多120幅。
這裡我要跟大家說一下,演講之前播放的《東海道五十三次繪卷》的七分鐘視頻短片,我就跟幾個朋友在解釋,為什麼既來自波士頓美術館館藏的55幅畫,卻又是來自四個收藏家的捐贈收藏的匯集呢?
當年的出版商印刷、販售浮世繪的時候,就像今天集郵一樣,不是說把一套都全部印好了一起買。沒有成套賣的。都是畫了這幾幅,就先出版、販售這幾幅。這幾幅賣得好,就繼續畫下去,印下去。賣得不好,那麼大家就打住。所以,要把一套浮世繪完整地收藏、購買齊全,其實你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。這也就是為何《東海道五十三次繪卷》的複刻母本的珍貴,即來自波士頓館藏中保永堂版,也又是斯波爾丁兄弟等三位收藏家當年分別的捐贈藏品的薈萃。
《名所江戶百景》這套系列作品就更厲害了,廣重花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,一直畫到他最終去世。完成了118幅,加上封面共119幅,是廣重人生最後的曠世傑作。
我們一起來鑒賞下這幅《名所江戶百景》。有位老友,江南書畫收藏鑒賞大腕,湖州老費(費衛東先生),今天突然有事可惜沒來。大概三、四年前吧,我和老費、江哥(江鑄久九段)我們三個一起走東京國立博物館,就在這幅畫面前停留了許久。這幅畫叫什麼呢?名所江戶百景之《神田紺屋町》。
神田,かんだ,就在今天的上野、秋葉原和東京站之間,山手線的一站。“紺”,青色。那麼“紺屋”就是藍印染坊的意思。在座的應該有去過烏鎮西柵的吧?烏鎮西柵一下船,走兩步,高高的杆子掛著的這個東西,就是這個場景。染好的藍印花布,高高地懸掛、晾曬在那裡。這幅《神田紺屋町》,後來我再帶兩個孩子去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時候,又在這幅畫面前停了半天。從我自己學美術的角度來講,當時我們家小姐姐又正好在國美附中念書,站在這畫面前,給她講了好久。我覺得廣重他非常了不起,有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構圖角度、視野。
在座的老友龍哥、王小龍先生,是詩人也是位是位紀錄片導演。你也可以從一位導演的角度來評價一下廣重,看看他的鏡頭感。畫面的主角富士山,其實在這整個構圖裡面,比例只有左下角,米米小的那麼一點。整個畫面的豎構圖,近景部分,都是由高掛起來的染布的布幅來切割開的。於是,畫面的景深、繪畫的生動感,包括也有風,全部都出來了。所以,廣重還有一點很了不起,他是一位構圖大師。他構圖的與眾不同和生動,我們在後面的鑒賞中還可以看到。
剛才說到“夜”和“月”。廣重的夜景創作非常多,再來看看這兩幅。廣重在描繪什麼呢?不光是夜景了,還有“煙花”。這兩幅也是《名所江戶百景》系列,《兩國花火》,也就在兩國橋上,燃放煙花、花火,很熱鬧的一個夜景場面。兩國這個地點,在哪兒我暫時先不提,後面還會專門講到。
另外這一幅《永代橋佃島》,就很安靜,海面停泊的漁船,星空和月亮。大家都知道梵高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作品《星空》,那麼,可以先看看廣重描繪的星空、月亮。其實用版畫也好,水墨也罷,用東方古典的水性顏料來作畫,要描繪夜景、光影,是非常有挑戰的。因為你“暗”不下去。然後,還有就是“星空、煙花”這些東西,基本上所有畫家都會回避去畫的物件。因為僅從繪畫技法、繪畫材料上來說,它的挑戰也是不言而喻的。
這兩幅作品的背後,還有一個小背景。我這個人比較歷史控,“好奇害死貓”,喜歡好奇去琢磨、搜尋這些,可能沒什麼太大價值但卻有趣的東西。譬如說像這樣的兩幅作品,從色彩上看,就是明顯且典型的江戶晚期作品。為什麼呢?因為“普魯士藍”這種西方的化工染料傳入日本了。傳統的、東方的礦物質、手工碾磨的染料、顏料,打死它,無論如何也印不出這麼深、這麼沉的一個色彩。這也就是“普魯士藍”等等,這種西洋的化學染料貿易、傳播到了日本,作為物質條件,才有可能畫出這樣色彩色調的一個作品。
“好奇害死貓”,那麼我就繼續來給大家講一講廣重作品裡面的細節,這些細節很有意思。這是他江戶百景的另外一幅作品,《兩國-回向院原柳橋》。
這幅作品很巧,正好是我研究廣重,去年年底特意帶著書籍在東京遛彎,仔細考察過的一個地兒。畫面上,我們也能看到它與剛才那幅《神田紺屋町》頗為類似,一如既往的、與眾不同的獨特構圖感:有一個非常高大的木架,佔據了左側,整個畫面將近二分之一的位置比例,畫面中間偏左下的富士山比例也蠻小。下方有一條河流,舟楫往來。
這個地方在哪呢?我專門把這本書上頁面拍下來了,而且還費了點事兒,特意把谷歌地圖給大家詳解出來。推薦一下,大家以後有機會去東京的話,從秋葉原乘坐JR電車總武線過去只有兩站地兒,中間隔一個“淺草橋”就能到,JR兩國站。現在谷歌地圖中標注相機符號的位置,這個地點,就是廣中所描繪這個場景時,他所站的那個位置和角度。這幅《兩國-回向院元柳橋》,一如既往,信息量很大。我截圖挑選一下去年年底在微信圈裡發圖吐槽的給大家看看。
第一個,畫面下方的這條河流,就是“隅田川”。說到這裡,多給大家補一個小常識吧。知道“江戶”這個古地名的由來麼?江戶,這個古地名,跟東京的地貌有關。一個多條河流彙聚入海的沖積平原。江,即是河流。戶,則是門戶。那麼多條河流,彙集起來入海的地方,就叫“江戶”。所以關東是日本最大的一個沖積平原,東京的河流也非常多,隅田川、多摩川、荒川、江戶等等。
再一個,畫名為什麼叫“回向院元柳橋”呢?第一個名稱“回向院”,這是一座有名的古寺廟。畫面的下方,就是一片回向院寺廟的屋頂。這座寺廟埋葬、祭拜了江戶時期一場大火災“明曆大火”(5),死難的十多萬多人的亡靈。如圖,這座古寺廟現在還在,大家去東京旅遊時有興趣可以去看看。其次,就是船帆、河岸的這座橋。這座木橋今天已經沒有了。原本這座木橋位置是靠近河口地方,現今在河口靠裡造了一座新橋叫“柳橋”。元,通“原”,所以這座今天已經消失了的木橋就叫做“元柳橋”。
好,繼續分享這些“無用但有趣”的細節。畫中這個高大木架是幹嘛的?這是為相撲比賽專門的高大木架,叫做“相撲勸進之櫓”。它的功用其實就是廣告、招牌或者幌子,比賽的選手,譬如大關、橫綱某某,張三、李四的名字幌子就懸掛在上面,廣而告之。木架頂上,有一面“赤太鼓”,比賽開場了,就在上面擊鼓為號。畫面正上方、木架頂上,還有橫挑出來、纏有麻布的竹竿。這個東西叫“出幣”,為祈禱晴天之用。從這個物品的資訊大家可以看得出來,古代的相撲比賽都是露天場地,一定要天氣晴朗、風和日麗才能出賽。
兩國站這附近,很值得推薦大家以後有機會一遊、一走。大相撲的“兩國國技館”,今天就仍在這個地方。車站旁邊,就是前面與大家分享過的“東京江戶博物館”,很值得參觀。逛完江戶博物館,如圖,往東徒步5分鐘,就是“墨田北齋美術館”,近兩年新建的專門的葛飾北齋美術館,妹島和世的建築設計,都很值得一看。之前年底,我帶我家小米又剛去過一次。
好,說到這裡,我們返回到東海道五十三次的第一幅《日本橋-朝之景》來看看:畫面中發現沒?日本橋這幅,有與它一模一樣的“相撲之櫓、出幣”也在這裡。這說明什麼?曾經的日本橋附近,也有相撲比賽場地。有相撲比賽、有歌舞伎演出等等娛樂設施的存在,則也說明下町、街區的商業發達與熱鬧繁華,也是所謂町人文化、庶民文化的聚集之地。
再來看看日本橋,にほんばし。這三幅是歌川廣重在跨越二十多年的時間裡,對日本橋一再一再的描繪、創作。第二幅的《日本橋-江戶橋》,跟25年前比較,如前所述,有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角度、景深與景觀,鏡頭感完全不一樣,從近景的欄杆看過去的河面、遠處的江戶橋。
而這幅《大橋驟雨》則更是有名,也是廣重最著名的獨幅傳世佳作之一。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、驟雨,橋上匆匆忙忙、慌亂奔跑的人們。同樣構圖的獨特感、戲劇感與鏡頭感,也出現在這幅描寫梅花的畫面當中。這幅畫叫江戶百景之《龜戶梅屋舗》。
請大家留意一下這兩幅,江戶百景之《大橋驟雨》與《龜戶梅屋舗》,跟我們下面要聊這個章節、主題有關了。梵高與廣重,以及浮世繪對世界美術的巨大影響。
Creative Director:柯 力 / Keli
Graphic Editing:柯力工作室 / Keli Studio
Release:2019-04
01 / 東海道與五十三次
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(1)的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這部系列繪卷,可以稱得上浮世繪藝術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。在我們一起分享、鑒賞這件近二百年前的這件傑作之前,首先有兩個關鍵字,得給大家解讀一下:“東海道”什麼意思?“五十三次”又是什麼意思?
“東海道”,就是古代日本從江戶,也就是今天的東京,一路往西,到達京都的一條古“驛道”。其實叫它“驛道”並不夠準確。在古代日本,它的那種道路不僅僅是中國古代“驛道”的概念,因為不光是信使驛卒,而是大名隊列,商隊行旅,平民的旅遊、寺廟的參拜等等,所有的人們,熙熙攘攘地,都走到這條大路上。所以,在日文漢字中,他們用的這個詞不叫“驛道”,而叫作“街道”或“道”。因此,確切來講,它就是“東海街道”,這樣的一條人們步行徒步、騎馬乘轎,人流量蠻大的街道、大道。
那麼,這條街道為什麼叫“東海道”?大家可以在地圖上很清晰看到,日本本州靠近太平洋沿岸的海邊,基本上全程就是在海邊行進的。
其次,這個“東”字也有意思,也值得給大家解讀一下。我們都知道,江戶是幕府所在地,而朝廷、天皇是在京都。那麼以京都為首都、為中心,它自然應該是“東”。雖然起點在東、終點在西,卻絕不能說成“西海道”。這裡面,有幕府將軍與天皇朝廷之間,那種微妙的禮儀和尊卑、主從關係,必須要有講究的。
在這裡,費神特地給大家搜索了一段電視小視頻,大概不到兩分鐘。很生動,也很童趣,因為它是為孩子們做的。我們可以來看看它是怎麼講述“東海道”……(播放視頻)
……大家可以看到,東海道的起點,就在江戶(東京)的日本橋。而終點,即是京都(京師)的三條大橋。這是專門給孩子們講述歌川廣重與東海道的兒童幼教片子,做得非常的生動,讓廣重筆下、畫中的人物,一個個都動起來、活起來了……。這個抬著的轎子裡的,就是廣重本人。
剛分享的這個小片子,是一個兒童幼教節目,那麼從孩子們開始,就都知道歌川廣重和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。所以,今天我們分享的這個繪卷,在日本是屬於家喻戶曉、婦孺皆知的一部藝術作品。
“五十三次”,又是個什麼概念呢?在整個這條街道,近五百公里的全程之中,有“五十三宿”。“宿”是什麼呢?住宿的意思,就相當於是一處驛站,可以讓旅人們住宿下來的一個點,村莊、集鎮或城市。那麼“五十三次”,大家可以看得到地圖上,譬如“神奈川宿、藤澤宿、桑名宿”等等名字。一路之上,全程有五十三站可停留、住宿。五十三站,那麼再加上起點“江戶日本橋”和終點的“京都三條大橋”,整個的繪卷,一共的作品數量,也就是廣重一共創作了55幅畫。
給大家準備的小禮品和資料裡,有一份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繪卷的作品目錄,大家可以看看。每一幅作品的名稱中,都包括了地名以及畫面所描繪的場景、主題。譬如第一幅的《日本橋-朝之景》:日本橋,這是地名;後面的“朝之景”,則是這幅畫面所描繪、創作的場景與主題。那麼同理,譬如第50幅《土山-村之雨》,土山(滋賀縣甲賀市土山町)是地名,而“村之雨”,則是畫面的場景與主題。很有系列感和規律。
那麼,就從東海道的起點,第一幅作品,江戶(東京)的“日本橋”,開始我們的鑒賞分享。
為什麼這幅畫叫做《朝之景》呢?大家可以從畫面上看得到,一大早,太陽剛剛升起的清晨,一行大名隊列踏上橋頭正出發,啟程上路。廣重創作的畫面裡,其實每幅作品的信息量都是非常巨大的。大家可以留意一下,隊列身後遠景中這個搭建的高大木架。一會在後面,我會給大家揭秘,專門講到遠景中這個木架又是怎麼一回事。
我們都知道東京的築地市場(2),非常有名。其實整個江戶時期,最大的魚市原本就在日本橋“魚河岸”。所以你可以看到,前景橋頭這裡有一幫魚販。因為賣魚是很辛苦的,都是起的最早的。
好,我們再往後看看圖片,今天的日本橋(3)是怎麼樣一個狀況?
這是我在去年,2018年底,特地去了一趟日本橋,現場拍的實景照片。大家會明顯看到有一個變化,當年是一座木橋,現在已經完全變成一座石橋。這是為什麼呢?江戶時期的地震和火災,這座木橋不斷被燒毀、重建。現在我們看到這座石橋,是明治、大正年間,大致相當於中國歷史的辛亥前後,建築的西洋風格的一座石拱橋。
在歷史上,日本橋是頗有一些重要的歷史地位的。大家在圖片中可以看得到,它是“日本國重要文化財”。其次,有興趣的話,大家可以去現場看看它橋上的明治大正年間,高大的青銅雕塑。比如說在西洋,這裡應該蹲的是座獅子,它卻是一尊麒麟。這個就是很“東西合璧、和洋混雜”的、明治大正的建築與雕塑設計風格。
日本橋,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識意義,它是整個全日本道路的原點。全日本道路的起點里程的計算是從這裡開始的。這就相當於天安門廣場在中國道路的“道路原點”的地位是一樣。
此外,還有一個蠻有趣的細節,今天分享這個講座PDF課件裡,後面我們會看到蠻多的,對日本橋的不同人的繪畫和創作。這也多少可以看出日本橋的重要性和地位。
廣重筆下的這座木頭的日本橋,其實大家還是有機會可以看得到。只是它已經不在這個現場了,在什麼地方呢?在博物館。
這是在江戶東京博物館拍的一張照片。博物館的大廳裡,就有這座日本橋,一比一的復原了半座大橋。大家可以從圖中,比較一下橋下的行人、坐著的人,看得出它原始的體量大小與比例。這一比一的木造大橋復原,還是蠻壯觀。
東京另外還有一個地方,你也可以看得到這座日本橋。在坐的去過東京的應該不少吧,飛過羽田空港沒?其實就在羽田空港,你們也可以看得到一座日本橋。所以說,大家以後有機會路過羽田空港,不妨稍微停留一會兒,上一層樓,就有一座頗為原汁原味的一座日本橋。它完全用檜木建造,所有的做工,全部結構,做工用材,都跟當年是完全一致的復原。
日本人做事非常精細,大家看看這張特意拍的復原看板,連它的復原尺寸、比例說明,全部都詳盡標示出來:……老的日本橋,全長是51米,現在的復原是25.5米,成比例地縮小為二分之一。橋的寬度,原寬是7.9米,復原縮小為寬4米。
再看看圖中的橋面與行人實景,大家可以看看,想像一下,原本的橋面其實應該再放大一倍。所以你們應該都能猜想出來,當年,在200年前,日本橋它原本的這個體量、以及商賈往來、熙熙攘攘,江戶時代的繁華與繁盛。
這就是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的起點,江戶、東京的日本橋。
好,我們再分享一下它的終點。終點是哪呢?京都,三條大橋。同樣,京都的三條大橋現在肯定也不可能還是木結構了,已經演變成一座水泥混凝土的大橋了。這就是今天的京都三條大橋實景。橋下面那條河流,就是京都著名的鴨川。
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,在日本出版的研究它的書籍非常多,不同的角度,從藝術、繪畫的角度,從旅行的角度等等,方方面面。一會講座結束之後,還可以再跟大家分享一些東海道五十三次的衍生品,也非常有意思。
跳一個話題。今天很榮幸,來了一位很難得的嘉賓,多年老友,圍棋大師,芮乃偉九段。乃偉姐的網名,就叫“風中的旅人”,這也是她和她先生江鑄久九段一起出過的一本書的書名。那麼巧了,廣重的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,就緣起于他跟隨將軍使節進京的一次旅行。而整個繪卷,整個作品,就是跟一條道路、旅行,以及旅人們密切相關的一個藝術作品。
我在這些書籍中,挑選兩個地方給大家看看。日本人做的書非常非常地詳盡,比如這第10幅《箱根-湖水圖》,地圖上就一一有標注,箱根關所在哪兒,廣重是站在哪個位置畫的這個場景等等。這是我當年帶孩子去箱根時拍的照片。箱根,群山之中有富士五湖之一的“蘆之湖”,可以站在湖邊,看到遠遠的富士山。再看看廣中筆下的箱根,描繪的就是群山、蘆之湖,一行隊列旅行在山水之間的這樣一個場景。如我前面所說,“箱根”,前面一個詞是地名,後面一個就是它的主題,“湖水圖”。
再挑一個地點來看看。我們給大家發的請柬,包括今天展覽鑒賞茶會的海報設計,都用到了這幅有富士山的一個畫面,這個地方就叫“原”——第14幅《原-朝之富士》。具體的地點在哪呢?今天的所在地:靜岡縣沼津市原。這個火車站的名字現在就叫“JR原”站。
我們再來看看幾個地點,因為將廣重在江戶幕末、1832年所描繪的旅途場景、風光風物,與190年後今天的實地實景,對照對比著看,會非常的有趣、有意思。比如說這幅,第17幅的《由井-薩垂嶺》,在靜岡縣,同樣地點、同樣的角度,圖中的海灣、海邊的道路,遠處的富士山,今天的實景與廣中的畫筆描繪,幾乎一樣的景致。只是道路已變成高速公路。還有這幅,第21幅《鞠子-名物茶店》,更有意思,快二百年前的這間老茶店,現在還在開門營業,還是當年的茅草屋頂。一百九十年的時光過去,一切都還在。
再看看終點這幅。剛才那張京都的照片,橋不是很清晰,這張照片清楚一些。近兩百年前,廣重筆下的三條大橋,和今天的京都三條大橋。
為什麼叫三條呢?京都這古城,整個城市規劃是仿造洛陽、長安而來,一條、二條大街,三條大街。有些類似你們今天去北京,比如東四十條、西四北三條等等地名。所以京都的大街很有趣,很有數字感,由北往南,一條二條三條四條,你挨個數就好。最繁華的,是四條大街,四條河原、祇園四條。
歌川廣重,這位浮世繪大師,他在整個浮世繪的大師當中,是以風景畫而著名的,浮世繪“風景畫巨匠”。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也是他的成名之作。而另外兩位大師,一會我們也會講到,大家的座位身後,就有幾幅他們的作品展出。一位是喜多川歌麿,“美人繪大師”。而另一位,則是“浮世繪天才”,才華橫溢的天才級人物,葛飾北齋。
那麼保永堂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初版於1832年,這部畫卷,就是對日本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條道路,190年前的風景風光,道路旅程與景致、旅人,最整體、最系列、最群像的描繪與記錄。
對這個畫卷的解讀,有幾個重要的歷史背景、常識,需要稍微要花點時間給大家講一下。有沒有人聽說過這三個詞:“參勤交代、町人文化”與“庶民參拜”?
東海道這條道路,五十三次這部畫卷的創作,以及它們在日本歷史上的地位,跟“參勤交代”這個詞有很大的關係。1600年“關原合戰”(4),德川幕府建立之後,形成了一個政治制度叫做“參勤交代”。
什麼意思呢?因為日本全國有幾十、上百個小藩主,那麼每個藩主你不能一年到頭只待在自己的領地上面,每年當中有半年,或者每三年當中有一年半,你必須住到江戶城來。每個藩主在江戶城,還必須有個宅邸,輪到你回領地去,但老婆孩子則需要留在宅子家裡。對的,它的目的第一個就是變相的人質,為了政權與統治的穩定。
其次,這個制度也讓這些大小的藩主、大名們,有一定機會參與政務,所謂“參勤”,一是參覲、參見將軍,二則是參與國家的勤務與政務。不是說呆在江戶你就閑著吃乾飯,而是安排、參與到國家層面的政務工作中。不能只顧自己的藩國領地,老是耕耘你自己那一畝三分地。它是為了讓這些大名也有一定的機會參與國家的一些政事。
這個狀況,這個制度,因為政治原因、歷史原因就會導致一個被增強、放大了的交通旅行流量。所有的大名、藩主,每隔一兩年、兩三年就得列隊去趟江戶,“大名行列”,還一路往返。由此而帶動的整個交通也好、運輸也好,包括商業上、貿易上的流通、文化上的交融傳播,其歷史影響是非常巨大的。
—— 參勤交代 / 大名行列圖
其次,則是“町人文化”與“庶民參拜”。所謂“町人”,就是非武士階層的城市居民,商人、商販、工匠、藝人等等。東海道這條熙熙攘攘的大路上,行走的不光是大名佇列,還有大量的商人、商販等等商旅行列,頻繁地、不斷的往來。
應該來講,在世界各國的歷史上,日本人,普通平民百姓的出遊、旅行是比較早,也比較發達的。德川幕府統治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,帶來了江戶時代中後期,庶民階層出行、旅行、旅遊的熱潮。而一路上的驛站、“宿”,也帶來了路途的方便。普通老百姓你可以帶上乾糧,約上同伴,去參拜伊勢神宮、參拜寺廟,遊覽拜訪名山,去溫泉旅行等等,參與到各種旅行、旅遊活動當中。
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的一幅幅畫面,每一處場景裡,都可以很生動地看到那個時代,各色人等的生活、旅行和歷史。這一點,我們可以繼續往下分享,看到更多。
—— 東海道五十三次(局部) / 行商與庶民參拜
02 / 廣重160周年:風、雨、雪、夜
在這一章節,來給大家講一下歌川廣重這個人物,這位浮世繪大師。去年的2018年,正好是廣重辭世160周年。所以在東京,去年連續有好幾個浮世繪美術大展,就是跟廣重160年的紀念有關的。
為什麼這個章節的標題裡,會有“風、雨、雪、夜”這幾個字呢?是因為廣重這位風景畫大師,他筆下所描繪的風景之中,是有他自己非常獨特的一些創造和追求的。他是位畫家,浮世繪大師,但似乎更是位詩人,細膩敏感的詩人。我今天專門帶了一本書,大家可以看看傳閱一下,平凡社的《太陽別冊》,日本非常有名的專業畫刊。去年出版的專輯就是《廣重決定版-沒後160年紀念》專冊,這本畫刊開篇的第一篇文章,就是《雨雪夜,名作十選》。
這也就是廣重在繪畫成就上,非常獨特的一點,他要描繪“風”。大家或許知道,對繪畫來講,“風、雨、雪、夜”還有“月亮、月光”等等這些東西,對繪畫手段、技法而言,尤其在二百年前的那個年代,其實是很有一定難度與挑戰的。
來看看這幅畫面,“風”,第44幅的《四日市-三重川》。剛才講到在東海道這路上走的不光是大名藩主的隊伍,還有各色的小商小販,這就是一個非常生動的場景:戴著斗笠的小商販,帽子斗笠被大風吹掉了,回身拼命在追他的斗笠。前面橋上的同伴,披著蓑衣在行進。剛才跟大家講過,每一幅畫都有兩個名字,一個是地名,第二個是描繪的場景。這幅《四日市-三重川》,所描繪的場景就是這條河流,三重川。這個地方就在今天的三重縣,名古屋的西邊。順便說,三重縣縣名的由來,也來自這條河。
留意一下這個地名“四日市”。這個地名,跟今天我們為這次鑒賞茶會特別準備的一個茶器有關。
我們再往下看,第二個,如何描繪“雨”景。用版畫、用傳統的水墨,或者東方古代的繪畫技法來描繪雨景,其實是蠻難的。這幅《莊野-白雨》(第46幅),所描繪的就是遇見下大雨卻還在路上行進的人們,有挑擔的,有頂著雨傘,有披著蓑衣,冒雨前進的人們。陰沉的大風、暴雨,連竹林都在風雨中飄搖。
再有描繪“雪”景,這個地方在龜山(第47幅《龜山-雪晴》),名古屋到琵琶湖的大津之間。大雪過後,雪過天晴,陽光出來了,非常晴朗的一片原野,被白雪所覆蓋。一行佇列在雪坡的道路上前進,遠處有一座城池的角落。“東海道五十三次”是1837年創作。再看看廣重的另外一幅作品《木曾路之山川》(1857),時隔了20多年,仍然是描繪的雪景。這是幅三連屏的浮世繪畫面,所描繪的雪景場面更宏大一些,
再來看看他所描繪的“夜”景。比如說這幅《沼津-黃昏圖》(第13幅),行走的是什麼人呢?是游方藝人。這個人的後背背著一個面具,能看出這是賣藝的,也就是小劇團。已經走到晚上黃昏,月亮已經升起來,他們還走在路上。
還是跳過20年,再看看廣重的另一幅夜景,《武藏金澤八景-武陽月》(1857)。這個“金澤”不是加賀北陸的古城金澤(石川縣),“武藏金澤”就在關東,神奈川縣橫須賀的旁邊。這也是一幅三連屏,場景更大的海灣、夜晚、月出的景色。
廣重這位繪畫大師,他筆下描繪的不僅僅是一般意義的風景記錄與再現,他的風景畫當中,有著“風雨雪夜”等等自然氣候、天氣天象,以及不同的人物,不同的風土人情。因此他的作品中、描繪中信息量非常巨大。研究歌川廣重的專家,可以從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專業上,可以把二百年前的江戶時代,非常生動、精准地進行一個還原。
時隔20多年之後,廣重又創作了一套傳世名作,《名所江戶百景》((1856-1858),也就是江戶(東京)的一百個著名景點與景觀。一直畫到他去世,最終完成的分為“春夏秋冬”四部,差不多120幅。
這裡我要跟大家說一下,演講之前播放的《東海道五十三次繪卷》的七分鐘視頻短片,我就跟幾個朋友在解釋,為什麼既來自波士頓美術館館藏的55幅畫,卻又是來自四個收藏家的捐贈收藏的匯集呢?
當年的出版商印刷、販售浮世繪的時候,就像今天集郵一樣,不是說把一套都全部印好了一起買。沒有成套賣的。都是畫了這幾幅,就先出版、販售這幾幅。這幾幅賣得好,就繼續畫下去,印下去。賣得不好,那麼大家就打住。所以,要把一套浮世繪完整地收藏、購買齊全,其實你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。這也就是為何《東海道五十三次繪卷》的複刻母本的珍貴,即來自波士頓館藏中保永堂版,也又是斯波爾丁兄弟等三位收藏家當年分別的捐贈藏品的薈萃。
《名所江戶百景》這套系列作品就更厲害了,廣重花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,一直畫到他最終去世。完成了118幅,加上封面共119幅,是廣重人生最後的曠世傑作。
我們一起來鑒賞下這幅《名所江戶百景》。有位老友,江南書畫收藏鑒賞大腕,湖州老費(費衛東先生),今天突然有事可惜沒來。大概三、四年前吧,我和老費、江哥(江鑄久九段)我們三個一起走東京國立博物館,就在這幅畫面前停留了許久。這幅畫叫什麼呢?名所江戶百景之《神田紺屋町》。
神田,かんだ,就在今天的上野、秋葉原和東京站之間,山手線的一站。“紺”,青色。那麼“紺屋”就是藍印染坊的意思。在座的應該有去過烏鎮西柵的吧?烏鎮西柵一下船,走兩步,高高的杆子掛著的這個東西,就是這個場景。染好的藍印花布,高高地懸掛、晾曬在那裡。這幅《神田紺屋町》,後來我再帶兩個孩子去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時候,又在這幅畫面前停了半天。從我自己學美術的角度來講,當時我們家小姐姐又正好在國美附中念書,站在這畫面前,給她講了好久。我覺得廣重他非常了不起,有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構圖角度、視野。
在座的老友龍哥、王小龍先生,是詩人也是位是位紀錄片導演。你也可以從一位導演的角度來評價一下廣重,看看他的鏡頭感。畫面的主角富士山,其實在這整個構圖裡面,比例只有左下角,米米小的那麼一點。整個畫面的豎構圖,近景部分,都是由高掛起來的染布的布幅來切割開的。於是,畫面的景深、繪畫的生動感,包括也有風,全部都出來了。所以,廣重還有一點很了不起,他是一位構圖大師。他構圖的與眾不同和生動,我們在後面的鑒賞中還可以看到。
剛才說到“夜”和“月”。廣重的夜景創作非常多,再來看看這兩幅。廣重在描繪什麼呢?不光是夜景了,還有“煙花”。這兩幅也是《名所江戶百景》系列,《兩國花火》,也就在兩國橋上,燃放煙花、花火,很熱鬧的一個夜景場面。兩國這個地點,在哪兒我暫時先不提,後面還會專門講到。
另外這一幅《永代橋佃島》,就很安靜,海面停泊的漁船,星空和月亮。大家都知道梵高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作品《星空》,那麼,可以先看看廣重描繪的星空、月亮。其實用版畫也好,水墨也罷,用東方古典的水性顏料來作畫,要描繪夜景、光影,是非常有挑戰的。因為你“暗”不下去。然後,還有就是“星空、煙花”這些東西,基本上所有畫家都會回避去畫的物件。因為僅從繪畫技法、繪畫材料上來說,它的挑戰也是不言而喻的。
這兩幅作品的背後,還有一個小背景。我這個人比較歷史控,“好奇害死貓”,喜歡好奇去琢磨、搜尋這些,可能沒什麼太大價值但卻有趣的東西。譬如說像這樣的兩幅作品,從色彩上看,就是明顯且典型的江戶晚期作品。為什麼呢?因為“普魯士藍”這種西方的化工染料傳入日本了。傳統的、東方的礦物質、手工碾磨的染料、顏料,打死它,無論如何也印不出這麼深、這麼沉的一個色彩。這也就是“普魯士藍”等等,這種西洋的化學染料貿易、傳播到了日本,作為物質條件,才有可能畫出這樣色彩色調的一個作品。
“好奇害死貓”,那麼我就繼續來給大家講一講廣重作品裡面的細節,這些細節很有意思。這是他江戶百景的另外一幅作品,《兩國-回向院原柳橋》。
這幅作品很巧,正好是我研究廣重,去年年底特意帶著書籍在東京遛彎,仔細考察過的一個地兒。畫面上,我們也能看到它與剛才那幅《神田紺屋町》頗為類似,一如既往的、與眾不同的獨特構圖感:有一個非常高大的木架,佔據了左側,整個畫面將近二分之一的位置比例,畫面中間偏左下的富士山比例也蠻小。下方有一條河流,舟楫往來。
這個地方在哪呢?我專門把這本書上頁面拍下來了,而且還費了點事兒,特意把谷歌地圖給大家詳解出來。推薦一下,大家以後有機會去東京的話,從秋葉原乘坐JR電車總武線過去只有兩站地兒,中間隔一個“淺草橋”就能到,JR兩國站。現在谷歌地圖中標注相機符號的位置,這個地點,就是廣中所描繪這個場景時,他所站的那個位置和角度。這幅《兩國-回向院元柳橋》,一如既往,信息量很大。我截圖挑選一下去年年底在微信圈裡發圖吐槽的給大家看看。
第一個,畫面下方的這條河流,就是“隅田川”。說到這裡,多給大家補一個小常識吧。知道“江戶”這個古地名的由來麼?江戶,這個古地名,跟東京的地貌有關。一個多條河流彙聚入海的沖積平原。江,即是河流。戶,則是門戶。那麼多條河流,彙集起來入海的地方,就叫“江戶”。所以關東是日本最大的一個沖積平原,東京的河流也非常多,隅田川、多摩川、荒川、江戶等等。
再一個,畫名為什麼叫“回向院元柳橋”呢?第一個名稱“回向院”,這是一座有名的古寺廟。畫面的下方,就是一片回向院寺廟的屋頂。這座寺廟埋葬、祭拜了江戶時期一場大火災“明曆大火”(5),死難的十多萬多人的亡靈。如圖,這座古寺廟現在還在,大家去東京旅遊時有興趣可以去看看。其次,就是船帆、河岸的這座橋。這座木橋今天已經沒有了。原本這座木橋位置是靠近河口地方,現今在河口靠裡造了一座新橋叫“柳橋”。元,通“原”,所以這座今天已經消失了的木橋就叫做“元柳橋”。
好,繼續分享這些“無用但有趣”的細節。畫中這個高大木架是幹嘛的?這是為相撲比賽專門的高大木架,叫做“相撲勸進之櫓”。它的功用其實就是廣告、招牌或者幌子,比賽的選手,譬如大關、橫綱某某,張三、李四的名字幌子就懸掛在上面,廣而告之。木架頂上,有一面“赤太鼓”,比賽開場了,就在上面擊鼓為號。畫面正上方、木架頂上,還有橫挑出來、纏有麻布的竹竿。這個東西叫“出幣”,為祈禱晴天之用。從這個物品的資訊大家可以看得出來,古代的相撲比賽都是露天場地,一定要天氣晴朗、風和日麗才能出賽。
兩國站這附近,很值得推薦大家以後有機會一遊、一走。大相撲的“兩國國技館”,今天就仍在這個地方。車站旁邊,就是前面與大家分享過的“東京江戶博物館”,很值得參觀。逛完江戶博物館,如圖,往東徒步5分鐘,就是“墨田北齋美術館”,近兩年新建的專門的葛飾北齋美術館,妹島和世的建築設計,都很值得一看。之前年底,我帶我家小米又剛去過一次。
好,說到這裡,我們返回到東海道五十三次的第一幅《日本橋-朝之景》來看看:畫面中發現沒?日本橋這幅,有與它一模一樣的“相撲之櫓、出幣”也在這裡。這說明什麼?曾經的日本橋附近,也有相撲比賽場地。有相撲比賽、有歌舞伎演出等等娛樂設施的存在,則也說明下町、街區的商業發達與熱鬧繁華,也是所謂町人文化、庶民文化的聚集之地。
再來看看日本橋,にほんばし。這三幅是歌川廣重在跨越二十多年的時間裡,對日本橋一再一再的描繪、創作。第二幅的《日本橋-江戶橋》,跟25年前比較,如前所述,有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角度、景深與景觀,鏡頭感完全不一樣,從近景的欄杆看過去的河面、遠處的江戶橋。
而這幅《大橋驟雨》則更是有名,也是廣重最著名的獨幅傳世佳作之一。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、驟雨,橋上匆匆忙忙、慌亂奔跑的人們。同樣構圖的獨特感、戲劇感與鏡頭感,也出現在這幅描寫梅花的畫面當中。這幅畫叫江戶百景之《龜戶梅屋舗》。
請大家留意一下這兩幅,江戶百景之《大橋驟雨》與《龜戶梅屋舗》,跟我們下面要聊這個章節、主題有關了。梵高與廣重,以及浮世繪對世界美術的巨大影響。
Creative Director:柯 力 / Keli
Graphic Editing:柯力工作室 / Keli Studio
Release:2019-04
-
- PROFESSIONAL
- Cultural Exchange
- Art & Cultural Activity
- Branding & Design
-
- CONSULTATION
- Q&A
- Information